制药网>用水网>技术文章

关于实验室空气安全

2025年03月27日 16:21:53来源:安瑞斯(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室空气安全 
Laboratory  Air  Safety
 
  在某个普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里,大三学生小张正戴着口罩处理实验废液。刺鼻的气味让他忍不住皱起眉头,但想到实验进度,他还是选择继续操作。三个月后,他频繁出现头晕、咳嗽的症状,就医时被诊断为慢性呼吸道损伤。这样的场景并非虚构——我国每年因实验室空气污染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超过1亿例,而许多隐患,就藏在那些习以为常的实验操作中。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职业安全和卫生管理局(简称OSHA)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实验室人员寿命比正常人的平均寿命少10年。
 
01 
  实验室里的“法律护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这部法律明确实验室管理者的主体责任:要求所有涉及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室必须配备通风系统(第15条),每年至少组织一次职业健康体检(第34条)。
 
  2023年某生物公司因未按规定安装废气处理装置,导致5名员工苯中毒,最终被处以25万元罚款并停业整改。
 
图片
图片
图片
 
《GBZ 2.1-2019职业卫生标准》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189种化学物质的接触限值。例如,实验室常见的丙酮,其8小时平均容许浓度为900mg/m³,相当于在30立方米实验室内挥发10毫升液体就会触发警报。但在实际操作中,约40%的实验室未配备实时监测设备,仅靠人工记录难以精准防控。
 
97ffc4940658734fc5d26e33c0b4bd7.jpg
 
《GB/T 18883-202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这项看似普通的标准实则暗藏玄机:其甲醛限值(0.08mg/m³)比职业卫生标准严格6倍,二氧化碳日均值不得高于0.1%。某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因设计缺陷,办公区CO?浓度长期超标50%,导致工作人员频繁头痛、注意力下降。
 
d2ea3a89c559b0f42030ddaa2a1d5bf.jpg
 
02
  实验室空气的三大威胁  
 
1、化学物质慢性侵蚀
 
  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如同隐形杀手。研究表明,长期接触0.3mg/m³甲醛(未达国标限值)的实验人员,5年内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升40%。更危险的是,某些物质(如二甲基甲酰胺)可直接穿透乳胶手套,通过皮肤渗透造成肝肾损伤。美国EPA(环保署)的TSCA法案(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Toxic SubstancesControl Act))清单上大约90000种化学品,只有不到0.01%化学品通过毒性测试。
 
2、生物气溶胶潜伏
 
  微生物实验室中,直径小于5μm的气溶胶颗粒可直达肺泡。某疾控中心曾因生物安全柜故障,导致布鲁氏菌扩散,造成3人感染。现行标准要求P2级以上实验室必须配备双人双锁生物废料处理系统,但基层实验室达标率仅65%。
 
3、新型材料未知风险
 
  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新兴物质的危害尚未完全明确。某纳米实验室研究员在无防护状态下工作3年后,肺部CT出现异常阴影,这类案例正推动着标准体系的动态更新。
 
03
  实验室空气安全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常态化,药品研发、生物实验、检验等领域的需求急剧增长,使实验室的智能化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实验室正在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智慧化建设通过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为实验室降本增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疗类实验室开始重视智慧化建设,比如通过建设自动化设备或生产线来代替重复性高的机械人工操作,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实验室数据的数字化,减少人工录入错误,通过数字化建设提高实验的效率。
 
  在医学领域,包括临床检验检测、药物研发、生物实验等多类型实验室也开始尝试通过自动化、信息化及数字化的建设让实验室从多维度“智慧”起来。
 
04  
  安瑞斯实验室空气过滤整体解决方案  
 
图片
  安瑞斯在吸取欧美实验室发展经验基础上,并结合中国实验室特点和现状,通过不断研发创新,以无风管自净化作为核心技术,应用于自主研发的无管道净气型通风柜天平安全称量罩净气型化学品储存柜智能化学品管理柜以及实验室专用空气净化仪等实验室过滤防护设备,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从源头入手解决实验室污染问题,致力于让实验室的空气更洁净,使实验室更加安全,实现实验室自由呼吸,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室以及实现实验室领域的碳中和贡献力量。
 
05
  案例分享  

 
关键词:关于实验室空气安全
  • 凡本网注明“来源:制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制药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刊用本网站稿件,需经书面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制药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制药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并提供真实、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核实后做出妥善处理。
产品推荐更多+